趴着也能救命?解密ICU的“神秘武器”
来自绍兴的胡女士(化名)因为发热6天,腹部不适2天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不佳,转入市一医院ICU,被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。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下的她,氧饱和度始终无法上升到90%以上,于是,医生果断决定将她翻过来趴着呼吸。
不仅如此,心细的读者可能会从关于新冠疫情危重患者抢救的大量报道中发现,很多重症患者往往是趴在床上的。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奇怪的姿势?
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
ICU护士林瑶介绍,这个医学上称为俯卧位通气,通俗讲就是让患者趴着通气,是利用翻身床、翻身器或者徒手操作,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,主要用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患者的缺氧状态。
那么,俯卧位通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实际上,它是肺复张技术之一,利用翻身床、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,使患者在俯卧位时进行机械通气。早在1974年就有学者提出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氧合,但是直到2010年这种通气方式才被大家所接受,并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。虽然应用的年限不长,治疗效果却是非常明显,因此俯卧位通气被认为是治疗ARDS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ARDS。ARDS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泡膜通透性增加,肺间质和肺泡渗出水肿,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,这种渗出和水肿具有重力依赖性,就像一块吸水海绵,水分会积聚在海绵的底部(图2)。因此,当患者仰卧位时,背部肺组织的水肿情况会比腹部肺组织的水肿情况严重,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不张情况,主要出现在背部的肺组织。
海绵模型
肺会呈现一个三角形的形状,背部的肺组织体积要远远大于靠近前腹部的肺组织,因此在仰卧位的时候,由于重力作用,渗出的肺水积聚于底部,导致背部的肺组织受损较为严重,只有少量的正常肺组织在维持通气换气功能。
仰卧位时肺水肿的分布情况(背部的肺组织渗出水肿严重,受损的肺组织比例高达75%,只有25%的肺组织可以维持通气换气功能)
而俯卧位时肺水肿会随着重力作用转移至腹侧的肺组织,使背部肺组织的水肿情况会得到有力的改善,从而有更多肺组织来维持通气换气功能。
俯卧位时肺水肿的分布情况(腹侧的肺组织渗出水肿严重,受损的肺组织比例占25%,靠近背侧的75%肺组织可以参与通气换气功能)
其次,俯卧位可以减少心脏以及腹部组织对肺的压迫作用。
不同体位时心脏、腹部脏器对肺的作用
俯卧位通气后,背侧肺泡的复张超过了腹侧肺泡的塌陷使得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氧合,同时促进分泌物的引流,增加肺的顺应性。
综上所述,俯卧位机械通气促进肺复张、改善了患者的肺不均一性分布,进而改善氧合和痰液引流、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,大大提高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愈率。
看到这里,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片头所提到的胡女士,经过俯卧位通气治疗后怎么样了。她的治疗非常成功,从胸片和CT检查中可以看出之前一片苍白的肺变成一个正常的肺。她不仅脱离了生命危险,而且通过后续的一系列肺康复治疗,脱离了呼吸机,过上了正常的生活。
胸片变化
CT变化
本文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,版权归医院所有
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
如需转载,请留言申请,转载请注明出处
202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正在进行中
【互联网医院】就诊指南来啦!——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
“杭州,我们回来了!”